立冬時節,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南福金柚種植基地內,柚香正濃,黃澄澄的果實壓彎了枝條,一派豐收景象。
11月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南福金柚種植基地,在展示廳聽取廣東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等情況匯報,察看柚子及其加工產品、文創產品。隨后,總書記走進果林,同果農和農技人員親切交流。
循著總書記的足跡,記者走進梅州、深入果園,探尋一顆柚子背后的鄉村產業振興故事。
“聽說收成好,總書記十分高興”
眼下正值金柚收獲季節,南福村黨總支書記黃開志和果農們忙著采摘柚果,看到總書記來了,他們紛紛圍攏過去。
“總書記十分關心果農們的收成。我向總書記匯報今年金柚的行情好、銷路好,1斤能賣3元多,1畝能賺1萬元。”黃開志說,聽說果農們收成好,總書記十分高興。
梅縣區目前是全國最大的金柚集散中心,“梅縣金柚”2021年獲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認證,區域公用品牌評估價值113.27億元,位居廣東全省第一。
梅縣區把發展金柚產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大力實施金柚提質工程,在從源頭把控品質、拓寬銷售渠道、多元延鏈強鏈、產業園建設等方面蓄勢發力,持續推動金柚品質做優、品牌做大。
2024年,梅縣區金柚種植面積約28萬畝,果農5萬多戶,人均年收入1萬多元,占農業人口人均年收入的40%。總書記考察的南福金柚種植基地種植金柚5000多畝,年產量約2500萬斤,產值約5750萬元,種植戶440戶,依托金柚產業人均年增收2.88萬元。
“村里金柚種植面積大、周邊環境優美,推動金柚產業農文旅融合發展前景廣闊。”黃開志說,“我們將牢記總書記囑托,通過開辦強村公司、盤活村中空地建停車場、開設更多民宿等舉措,吸引更多游客來柚園觀光游覽,不斷提升村集體和村民收入,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和美鄉村。”
“科技賦能,全鏈發展”
柚子全身是寶。在金柚種植基地的展示廳,習近平總書記饒有興致地察看了柚子及其加工產品、文創產品。
“總書記對我們說,除了賣鮮果,還要向深加工、全產業鏈發展。”回憶起與總書記的面對面交流,梅縣區金柚協會會長李永生十分激動。
李永生種植金柚32年了,不僅開辦了銷售公司,而且打造了“柚華天寶”品牌,與國企、供銷社合作,線上線下為果農銷售金柚,“每年銷售200萬斤以上。”
“金柚用處可多了,皮可以制精油,白瓤可以做菜,核可以做成生物化工原料。”與金柚結緣32年,李永生最懂金柚,“我們已經開發出數十款產品,正在通過科技賦能、全鏈發展,讓鮮果變成柚子花茶、柚子汁、柚皮精油、柚子文創,提升金柚產業價值,增加果農收入。”
在科技驅動下,傳統背馱肩挑的運輸方式已經被山地運輸機、無人機取代。“我向總書記介紹了山地運輸機的好處,不僅能運送柚子,還能運化肥,大大節省了人工。更偏遠的地方,我們可以用無人機運輸。”黃開志說。
梅縣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鐘永輝現場聆聽了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總書記叮囑我們要加強科技應用,不斷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這讓我們農技人員更有干勁了。”鐘永輝說。
春天教疏花授粉,冬季教修剪技巧,全年指導病蟲害防控,鐘永輝和農技人員常年扎根在果園,為果農們解疑答惑,是果農們最信賴的專家團隊。
依托專家團隊,梅縣區大力推廣標準化種植,采用測土配方、科學施肥、病蟲綠色防控、無病毒苗木培育等栽培技術,金柚品質不斷提高,深受市場青睞。
“做大做強特色產業”
“90后”返鄉創業青年陳增理做夢也沒想到總書記會來看望果農們:“我們地處粵北山區,總書記不辭辛勞來看望我們,我們發自內心地激動和高興。”
2019年,看到鄉親們靠著種植金柚富了起來,陳增理從深圳辭職回到老家南福村開始種植金柚。“我的定位是打造生態農業、種植生態金柚,通過精細化管理,施有機肥、發酵農家肥,我們生產的金柚品質好,不但不愁賣,而且價格更高。”對于發展壯大金柚產業,陳增理有自己的想法。
今年,陳增理種植了約100畝金柚,總產量預計40萬斤,“我們今年生產的符合國家綠色果品標準的高品質金柚價格比一般品質金柚高出不少,一斤能賣到4.5元。”
“總書記主動和我們打招呼,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南福村果農楊欽新回憶起現場聆聽總書記重要講話的場景,至今仍激動不已。
“我今年63歲了,靠著種金柚養活了一大家子人,還買了新房。遇到了好時代,我相信以后的日子會越過越紅火。”楊欽新說,家里的柚子樹從最初的20棵,發展到400棵,年均收入近15萬元。
總書記的到來讓果農黃宏干勁十足:“總書記鼓勵我們提高品質、產量,爭取掙到更多的錢,把生活過得更好。聽到這些話,我心潮澎湃、熱淚盈眶,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我們一定按照總書記的要求,做大做強金柚產業。”
一顆小柚子,撬動大產業。近年來,梅州市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持續推動梅州柚品質做優、品牌做大,凝心聚力推動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目前,梅州柚全產業鏈產值突破89億元,帶動10余萬農戶增收致富,全國每5個柚子,就有1個產自梅州。
總書記的親切關懷和殷殷囑托,令大家十分激動、備受鼓舞。大家紛紛表示,將齊心協力、奮發圖強,做大做強金柚特色產業,推動農文旅融合,不斷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做好“土特產”這篇大文章,把日子過得像金柚一樣又甜又美。(農民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礫星 李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