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津沽大地,秋陽灑滿沃野。在天津市津南區5.8萬畝小站稻核心產區,伴隨轟鳴著的收割機穿梭田間,顆粒飽滿的稻穗被卷入機身,脫粒、清選一氣呵成,裝糧車里很快堆起金黃的“小山”。
誰懂抱團的香?
“今年600畝‘小站稻1號’實收畝產1160斤,比去年增產5%,訂單早就排到了年底!”小站鎮會館村黨支部書記鄭加林蹲在田埂上,指尖捻開稻殼,露出晶瑩剔透的米粒,眼角眉梢滿是笑意。誰能想到,這個如今的小站稻種植標桿村,2016年時全村水稻種植面積不足300畝,且分散在20多戶村民手中,品種混雜、管理粗放,畝產不足800斤。
轉變始于津南區構建的“三級黨組織聯動”機制。區級層面,由區委書記擔任小站稻產業鏈“鏈長”,統籌農業農村、發展改革、財政等12個部門,串聯起3家鏈主企業、60余家鏈上企業,形成從種源研發到終端銷售的產業集群;鄉鎮層面,組織種植大戶、合作社帶頭人赴東北、江蘇等水稻主產區“取經”,帶回標準化種植技術與規模化經營理念;村級層面,推廣“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會館村正是通過黨支部牽頭流轉土地,統一引進優質品種、統一開展田間管理、統一對接市場,才實現了從“零散種”到“抱團干”的跨越。
截至目前,津南區小站稻種植面積從2016年的1.8萬畝擴展至5.8萬畝,建成千畝以上連片種植基地12個,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7家,帶動周邊3.2萬農戶人均年增收超4000元。
好米賣出好價
“過去種稻靠經驗,現在靠數據!”在北閘口鎮正營村的小站稻無人農場,村黨委書記蘇利軍指著田埂上的智能監測設備介紹。屏幕上,土壤墑情、空氣溫濕度、病蟲害情況實時更新,系統根據數據自動啟停灌溉設備、調控施肥量。“就拿灌溉來說,傳統漫灌每畝用水1200立方米,現在精準滴灌只要600立方米,還能省20%的肥料,稻米品質更穩定。”
作為曾專供皇家的“御膳米”,小站稻的品質提升始終與科技緊密相連。津南區與天津市農業科學院、天津農學院深度合作,建成占地200畝的小站稻種源研發基地,組建由23名專家組成的技術團隊,聚焦抗病性、高產性、適口性開展品種培育。經過8年攻關,團隊培育的“津稻9618”“小站稻1號”等12個優質品種通過國家審定,平均畝產突破1000斤。
不僅如此,該區還構建了“產學研用”一體化推廣體系。在各鎮街設立農技推廣站,選派58名農技員“駐點包片”,手把手教農戶基質育秧、綠色防控等技術;建設智能碾米車間,引入色選機、拋光機等現代化設備,讓稻谷加工損耗率從15%降至8%;開發小站稻溯源系統,消費者掃碼就能查看水稻種植、加工、檢測全過程,助力好米賣出好價錢。如今,正營村種植的“盈躍”牌小站稻,每斤售價從3元提升至19元,畝產純收益超400元。
小站稻沖上新賽道
“剛蒸好的米糕,大家嘗嘗!”在北閘口鎮第五屆稻香節活動現場,農戶張大姐推著售賣車穿梭于人群,熱氣騰騰的米糕、香脆的鍋巴、鮮美的稻田蟹吸引著游客爭相購買。“我家種了20多畝小站稻,一部分賣原糧,一部分做成米糕、粽子,一年能多賺2萬多元。”
這是津南區推動小站稻三產融合的生動縮影。近年來,該區圍繞“一粒米”做足文章,引導企業延伸產業鏈:天津小站稻食品科技有限公司開發出稻米餅干、稻花香酒等20余種衍生品;天津水高莊園推出“稻田認養”項目,游客線上認養稻田,線下體驗收割、舂米,帶動親子游、農耕體驗游熱度攀升;村黨組織帶頭人化身帶貨主播,全年開展“津農精品”展銷活動120余場,通過直播帶貨將小站稻及其衍生品銷往全國30多個省(區、市)。
農文商旅的深度融合,讓小站稻的稻香飄得更遠。小站鎮稻作展覽館通過實物、圖片、多媒體等形式,生動再現了清末淮軍屯墾種稻、小站稻聲名遠播的歷史;在迎新農業合作社的田間棧道上,游客們手持鐮刀體驗收割樂趣,累了便坐在稻田間的休息亭里,品嘗用新米熬制的米粥;周邊的民宿里,以小站稻為原料的“稻花魚宴”“蟹柳飯”等特色美食,讓食客們大快朵頤。據統計,依托小站稻資源打造的4條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2024年接待游客178萬人次,帶動旅游消費近2.4億元。
夕陽西下,滿載稻谷的車輛駛離田間,駛向恒溫倉儲中心。倉庫里,新收的稻谷通過傳送帶進入烘干設備,即將開啟加工之旅。(農民日報全媒體記者 繆翼 林單丹)